据9月17日《山西晚报》报道,山西一名男子冒充忻州市副市长,以引资承建大型工程项目为“诱饵”,上演了一出长达两年之久的骗局,先后骗取现金45万元,索要礼品近5万元。9月14日,忻府区公安局向媒体通报了这起诈骗案。
初见此新闻,笔者大跌眼镜,久思不得其解。“副市长”何以能冒充领导身份长达两年之久?在各项工作日益信息化、透明化的今天,这种笨拙愚昧的伎俩如何做到能在今天才被发现?在骗与被骗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深层秘密?而在权力面前,在金钱的诱惑下,人们的洞察力和鉴别力哪里去了?
笔者带着困惑,做进一步跟进了解,才明白冒牌“副市长”顶着官帽2年时间内骗取建筑商邓某50万元钱财的背后大有原因,这也集中反映了当前存在的一种奇特的社会隐现象。一方面,社会上很多人存在迷恋权力、想结识权贵、攀龙附凤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往往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干起了违法行骗的勾当,很多贪图利益的人甘愿被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权力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党务政务公开的不及时,再者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公众监督,这些缺陷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假冒官员行骗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实,打着官员的幌子,招摇过市、坑蒙拐骗的闹剧,时常见诸报端。如何有效遏制并彻底消除这种冒牌官员行骗的现象,已经是当前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任务!笔者通过分析,认为至少应该从以下几点努力:一是强化领导干部廉洁履职教育,时刻自省、自警、自励,永葆领导干部纯洁本色;二是建立健全权力科学运行的体制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推行党务政务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三是严格查处官商勾结案件,坚决打击官员经济犯罪,在全社会形成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