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三分靠处理、七分靠预防”。纵观近年来损失相对较小的灾害,无一不是之前做了充分的预警准备。由此,培养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昨天,是汶川地震5周年纪念日,也因此,四年前,这一天被设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经历了汶川,玉树,乃至雅安地震等突发重大自然灾害之后,相关专家提出:我国应该从“举国救灾”,变为“举国减灾”,这个观点,无论是对于刚刚地震过去的四川雅安,还是去年7月经历过大水的北京,都至关重要,这种提前防范的主动,体现出的是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有序和从容。
昨日,北京市排水集团公布24座立交桥泵站升级改造的进度时间表,其中,21座立交桥泵站将在主汛期前“升级”,12座立交桥泵站升级后可抗十年一遇暴雨,同时,今年立交桥防汛抢险预案进一步细化,将在去年“一桥一预案”的基础上,做到每座立交桥至少有两条行车路线、两套抽排方案。之所以提前准备,因为据市气象台预测,今年汛期,本市降雨量将比平水年增多近两成。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近年来国际性的气候巨变以及扩展迅速的城市规模和相对滞后的城市设施,近年来,每次突然到来的自然灾害,无论是地震,还是暴雨之后,救灾已经成了每年都要面临的“举国行为”,而在防灾减灾领域有这样一种说法,即灾难“三分靠处理、七分靠预防”。纵观近年来损失相对较小的灾害,无一不是之前做了充分的预警准备,包括北京近年来暴雨来临,能多次平安度过,就是有了预防意识,这也就是减灾意识,由此,培养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的发展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变化,特别是像北京这样,在变革中迅猛发展起来的大都市。去年暴雨发生之后,人们开始关心乃至质疑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排水系统与城市规模不匹配等问题,但是,即便意识到了这个“硬伤”,要改变它也需要时间,甚至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此前提下,一些提前准备的人为措施,软性的补救办法,只要做到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减灾效果的,这就需要落实到每个人,包括保护现有的排水系统,不占用泄洪通道,在暴雨预警之后能尽可能地减少出行,灾难来临时正确自救……这些,都是给减灾在贡献着微薄之力。
日本地震多发,但日本民众能在多次大地震中从容应对,这与日常的教育分不开。据悉,防灾减灾知识的教学篇目在我国中小学课本中的比例不到1%,而在日本各类教材中,却占5%以上,这样的习惯培养就使得他们的减灾意识成为了公民必备的素质,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要使减灾防灾成为意识,成为习惯,而不是每年一次,只在减灾日这一天,走走形式。北京晨报评论员 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