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人民日报12月14日署名文章:中国经济新方位
人民日报记者 田俊荣 白天亮 朱隽 刘志强
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本身是永恒的。
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经济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
这个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记录的经济体,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新方位,新常态
新方位,“怎么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7.7%、7.7%、7.3%、6.9%、6.7%……这是2012年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这条略微下行的曲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图中似乎不大“合拍”。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三次回落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干扰,过后都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这第四次,究竟是短暂探底还是长期换挡?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得去”?降速会不会演变为失速?
面对种种质疑忧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观察,缜密思考,对中国经济形势作出新的重大战略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公开提出“新常态”的概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出系统阐述。
新常态,新变化。
新常态带来新速度、新方式、新结构、新动力: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一句话,中国经济系统内部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新常态,新坐标。
站在历史的台阶上眺望,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新常态是新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单元”。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一直领先世界。及至近代,错失工业革命宝贵机遇,在时代潮流中长期掉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1位跃升至第2位。
就这样,中国经济在奋力追赶中进入了新常态。我们的身后,是“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战争”,是无数志士仁人的呐喊和探索;我们的前方,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新常态在我国发展长过程中的历史坐标!正如一家外媒所说:“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五大政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都融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火热的“四则运算”中。
瞄准过剩产能做减法,“减”出新空间。宏观政策“稳”的同时,产业政策要“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坚定地去是为了更好地进。今年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超额完成任务已成定局。产能减了,利润增了。煤炭业利润涨了一倍,钢铁业扭亏为盈,摆脱了“卖煤球不如卖土豆,钢价跌成白菜价”的苦日子,打了一场“翻身仗”。
瞄准短板做加法,“加”出新希望。就业援助、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业……社会政策托底,保障去产能不影响饭碗,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使用、产业扶贫长短结合……脱贫攻坚补短板,确保贫困老乡同步奔小康。
瞄准创新做乘法,“乘”出新动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生活更智能,工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让产业更智慧……新技术引爆新产业,新模式缔造新业态。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
瞄准放活做除法,“除”出新活力。微观政策要活,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日益宽松,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401万户,同比增长27%。改革政策要实,减轻企业税费等成本负担,释放减税红利。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的几步特别关键。
使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同步达到中高收入水平……中国经济的新方位,正是复兴之路上的“关键节点”。
辨识洋流,认识新常态;扬起风帆,明确新理念;开足马力,投身新实践。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新方位上,中国经济航船正聚合澎湃之力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