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内地知名火锅类餐厅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公司已聘请招商国际及高盛为联席保荐人,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业务扩张。
今年初,海底捞董事长助理叶鹏曾表示:“一直有IPO的打算,在等合适时机。”据媒体报道,作为海底捞创始人及控股股东,张勇、舒萍夫妇持有62.7%股份,随着海底捞的上市,二人财富有望倍增。
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2017年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溢利11.94亿元。实际上,海底捞近两年一直在迅速扩张。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海底捞拥有及经营的餐厅数量达320家,包括中国内地的296家餐厅以及24家位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及美国的餐厅。按其预计,2018年将开设180家至220家新餐厅。招股书还披露,海底捞年服务顾客超过1亿人次。
海底捞的收入构成非常简单:2015年至2017年,餐厅经营带来的收入均超过97%。2017年,海底捞97.6%的收入来自餐厅经营,2.1%来自外卖业务,另有0.3%的收入来自销售调味料及食材。
招股书显示,海底捞的同店销售额在2015年至2017年均保持了约14%的增长速度,过去三年的整体翻台率也稳步上升,分别为每天4次、4.5次及5次。招股书引用沙利文报告称,此水平远高于中国内地主要中餐品牌的水平。
海底捞称,其餐厅一般3个月内就能实现盈亏平衡。在2015年及2016年,海底捞大多数餐厅6到13个月就能收回成本,而行业平均则需要至少两倍的时间。海底捞2017年一共新开98家餐厅,整体翻台率为每天4.6次。2017年,海底捞整体顾客人均消费额达97.7元。
海底捞表示,此次IPO募集的资金,约60%将用于业务扩张,约20%将用于开发及实施新技术,约15%用于偿还贷款,剩下的约5%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中国食品产业研究员朱丹蓬表示,依托餐饮市场的爆发以及国内外市场的布局,上市将会对海底捞的资金链、品牌、产业链等各方面产生强有力的支撑。但作为餐饮企业,食品安全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海底捞未来仍需要持续完善和保证质量内控体系。
此外,当前火锅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已达白热化程度。不同类火锅相继兴起,争相分食市场份额。海底捞作为传统川锅品牌,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亟须在服务之外发展更多被消费者认可的新竞争力。
(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北京商报、华尔街见闻、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