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挺拔,河的秀美,不仅勾勒出了化隆山水的壮美,孕育了化隆人文历史的独特风景。而且在2740平方公里的这片土地上,养育了回、汉、藏、撒拉等15个民族的30.5万人口,成就了化隆各族人民与时俱进的时代梦想。

化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雄先森林公园以“雄、奇、秀、幽、险”集于一体,是旅游探险者的天堂;座藏传佛教寺院和清真寺各具特色,其中夏琼寺、旦斗寺等藏传佛教寺院历史久远、建筑宏伟、传说神奇,是许多游客和虔诚者梦寐以求的地方;阿河滩清真寺集伊斯兰、藏、汉建筑风格为一体,是清真寺建筑群中甚为罕见的建筑精品;马阴山、雄先森林公园、塔加林区、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黄河古城、百年藏庄、青海花儿、藏族护花、回族宴席曲等众多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历经千百年,仍以鲜活的形态存在于这片沃土之上。

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雪山走来,在化隆展示出了她少女般的万般风情,168公里河面环抱化隆南部,在群科缓缓绕了一个大弯,仿佛远嫁的新娘依恋故乡,清纯无暇,步履缓缓,微波中泛起的是万千乡愁。当地藏族人将这里取名为“群科”,意为“黄河回旋的地方”。由此,群科拥有“瓜果之乡”“美食之乡”“高原江南”“早春福地”等众多赞誉和桂冠,2016年被国家列入首批特色小镇,是公认的滨河宜居水镇。 山与河在这块土地上的完美结合,赋予了这块土地深刻的内涵。李家峡、公伯峡等7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与星空北斗七星遥相辉映,年发电量达到544.35万千瓦时。高峡出平湖,明镜般的水面,映着蓝天,天水一色,水域面积达1800公顷,为旅游、水产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化隆按照打造“万亩水域、百亩养殖、亿元产值”的目标,发展养殖面积达65亩的黄河冷水鱼养殖企业12家,形成了以虹鳟、金鳟和白鲑养殖为主的黄河冷水鱼养殖基地,也是省内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

近年来,化隆县依托黄河流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全面实施以民俗风情体验、黄河生态观光体验、宗教文化体验等三大类产品为主的旅游业发展倍增计划,加快培育旅游产业,积极发展品牌景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着力推进“群科新区游旅明珠城市”建设,化隆已经成为“大美青海”战略中呈现的新亮点之一。

化隆——拉面之乡,拉面也成为了化隆的代名词。自1988年化隆贫困山区第一批“拉面人”在厦门经济特区成功开办拉面店以来,化隆县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等政策机遇,通过设立驻外拉面经济服务办、组建临时党支部和农民工协会、注册“化隆牛肉面”品牌、发放拉面贴息贷款等有效措施,积极鼓励贫困山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亲帮亲、邻帮邻到全国各地进行拉面创业或劳务输出,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路子,形成了以拉面经济为主和运输、建筑、季节性输出等为辅的劳务输出多格局形式。目前,全县共有231个“拉面村”的近10万人,在全国271个大中型城市开办拉面店达1.5万家,年营业额达50亿元以上,年实现纯收入15亿元以上。2005年我县被劳动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2009年被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经过近30年的发展,化隆拉面走上了“群众首创、政府扶持、市场发展、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使广大群众“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有尊严地实现了劳动、创业、脱贫致富。2016年,我县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10部委确定为全国返乡创业试点县,群科镇被国家住建部确定为特色小镇(拉面小镇)。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和在青海考察时都对贫困群众通过“青海拉面”(以“化隆拉面”为主体)实现脱贫的做法给予了积极肯定,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讲到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时也举例肯定了青海海东通过拉面经济促进脱贫致富的做法。

化隆县拉面经济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正在由“小而散”向“大而精”转变,处在一个提档升级的关键阶段,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目前,化隆农民纯收入的54%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拉面相关产业链。

在此不得不说的是,与时俱进的化隆如今国际赛事活动也层出不穷。先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走进化隆,接着中国青海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落户化隆,2018年,国际半程马拉松赛鸣枪化隆。近几年,中国汽车越野巡回赛、中国自由搏击赛在化隆轮番开战,连续四届的杏花节和采摘节以及徒步旅游活动成为了化隆一张张新的名片。

化隆山河之美,洋溢着人文之魂,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