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水环境污染在追踪
继“红豆局长”后 地表水污染调查
2013年3月29日,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小朱庄地下水污染成红色被曝光时,当地环保局长解释,“红色的水不等于不达标,”“比如放上一把红小豆,那里面也可能出红色,煮出来的饭也可能是红色的,不等于不达标”。被舆论称为“红豆局长”。4月5日,沧县环保局长邓连军被免职,今年,环保部通报全国13起重点污染案件,其中河北省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村地下水污染问题就是污染案件之一,4月8日焦点访谈栏目再次红豆为题进行追踪报道,一时间河北沧州环保问题被舆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同时沧州环保部门的监管问题也被曝露在公众眼前。
近日本报再次追踪了沧州市地表水污染,沧浪渠由于受到了沿渠周边上百家企业十几年严重排污,加上当地环保部门形同虚设,监管缺失,致使沧浪渠同样遭受了破坏性的污染。昔日可以引水浇灌、捕捞鱼虾的沧浪渠已经成为一条废渠,成为当地百姓的公害。
20年前,沧浪渠沿渠两岸老百姓靠沧浪渠可以浇地、洗衣捕捞鱼虾,靠沧浪渠滋养,两岸成为闻名的“鱼米之乡。”近日,本报记者在河北省沧州市沧浪渠采访时发现的却是: 这种浪漫的田园风光离河北省沧州市沧浪渠两岸的老百姓越来越远了,沧浪渠不像昔日那样可以引水浇灌、捕捞鱼虾了。泛黄的沧浪渠水让两岸老百深受其苦。沧浪渠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的公害,老百姓深受沧浪渠污水的切肤之痛。按理说,河北省沧州市早在2007年就开始对沧浪渠开始了治污行动,而历经数年,沧浪渠却在治污下污染越来越严重。
2013年5月8日,记者来到沧州市沧县干河村进行了调查,看到流经该村的沧浪渠水质变成黄色和翠绿色等不同的颜色,河渠两侧被污水浸泡过的土壤呈现出深黄色,被有毒污水浸泡过的土壤已是寸草不生,两岸的水草都枯死了,黄色的渠水里浸泡着各种漂浮物,投一块石头到沧浪渠激起的是黑色浪花,五彩斑斓的沧浪水不时发出刺鼻的臭味。村民向本报记者介绍到:今年4月上旬,沧浪渠内的水质遭受到毁灭性污染,沧浪渠沿途制药厂、化工厂、造纸厂、等上百家污染企业十几年向其排污,再加之当地沧州市环保部门对排污企业的监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使原本清澈见底的沧浪水变成了如今的有毒污水。记者沿渠走了十几公里,看到沧浪被渠污染景象与干河村污染情况如出一辙。沧浪渠污水经沧州市新华区小赵庄乡鞠官屯村、途经沧县达子店村、干河村、孙庄村、李云龙村和黄骅市的官居乡、齐家务乡等多个村庄最后在黄骅市吕桥镇流入天津市大港区汇入渤海。


(沧州市沧浪渠污染景象)
据资料显示:1958年开挖的沧浪渠,全长60公里,流经河北沧州市区、沧县、黄骅的天津市大港区,最后汇入渤海。原为沧州市区的主要行洪河道
从2007年沧州市开展的“利剑”行动后,沧浪渠的治理是否呈现出沧浪渠复见游鱼的一幕呢?本报记者沿沧浪渠西行来到沧州市新华区与沧县的交界地朔黄铁路与沧浪渠的交叉处看到,朔黄铁路的桥墩被浸泡的是锈迹斑斑,桥下虽然污水不多,但渠内的污水呈现出翠绿色,黄色等不等的颜色,渠岸水平分布着黄黑相间的颜色,并以黄色居多,这样的水质不知哪种鱼能复见?
虽然经过无数次的曝光和无数次的诘问,但水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根除与遏制,甚至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况。水污染作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危机正以超常的分量挑战当地政府的决策水准与能力。今年,从民间出巨资邀请环保局长下水游泳检测水质到“红豆”局长的被免,都在考验着政府的决心,而治污的背后同样考验着老百姓的承受力。海河、渤海的污染正是无数条支流污染后的集中表现,国家环保部曾发出过红色的“限批令”督促当地政府关停、关闭不达标的污染企业。2009年沧州市人民政府以沧政字[2008]49号文件,即《沧州市重点河流染污综合治理本案》的通知,将沧浪渠列为治理重点。四年之久的治理换来的是今年3月份集中爆发的河北省沧州市、天津市沿沧浪渠老百姓的惊慌与不安。据了解:沧浪渠污水事件直接影响了沿途村庄百姓的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无法饮用,土地土壤也遭受了污水污染大片土地无法耕种,周边农作物无法灌溉,直接影响沧州市及天津市百姓的正常生活。
“治染须治吏”。就沧浪渠污染之事件,记者采访了沧州市环保局。法宣科科长坦然承认,环保局对沧浪渠的破坏性污染负有监管责任。但他声称,治染是一个过程,慢慢去治理。河北沧县“红豆”局长,拿“红豆水称这样的水能不达标”调侃媒体,而这位科长却拿出了耐力与媒体力争。或许十年、二十年能治理好沧浪渠,但这样治理却把老百姓推到了水深火热之中。一面是老百姓喝的有害的污水,一面是环保局的慢慢治理。这样治理方式熟轻熟重,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
沧浪渠遭受破坏性的污染与当地沧州市环保部门监管缺失是分布开的,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每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到地方政府进行环境治理,沧浪渠的污染至今未见到当地环保部门的有效的合理措施,国家投入的资金流向了哪里?当地污染企业长达十几年的排污,环保局是如何监管的呢?沧浪渠的破坏性污染沧州市环保局主要领导应付何责?此事希望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让像沧浪渠这样污染的景象不要在其他的地方重演。
本报将继续关注报道
本报采访完后,如实的将沧浪渠污染的情况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了沧州市环保局,而该局在情况回复中不重视问题的所在,极力推卸责任,用堂皇冠冕语言应对媒体。自称“自发现沧浪渠因向城市管网倾倒废酸对污水处理单位冲击和沿途倾倒废酸超标后,市政府非常重视对沧浪渠水质进行了全程治理”等应对,试问2007年沧州的“利剑”行动就没有发现沧浪渠水质问题吗?
难道市政府就没有重视吗?这种带有质疑性的回答有如何解释当年曾在以《河北沧州﹕关停污染企业,沧浪渠复见游鱼》宣传呢﹖这样的答复敢面对沧浪渠两岸村民吗﹖2007年至今沧浪渠还是在流淌着污水,不知沧州市环保局6年来是怎么治理的?如此多的疑问只能反映出环保局只是在用堂皇冠冕语言应对媒体,本报需要的是沧浪渠的碧水蓝天而不是环保局光说不练的空谈。沧州市环保部门如此做法看来也需要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