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商报黄丹/制图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颉宇星)12月25日,“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上一篇《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章刷屏朋友圈,点击量迅速超过了10万。这些保健品公司通过玩弄概念的方式蒙骗消费者,不仅“谋财”,甚至“害命”。事实上不仅是类似的保健品公司,曾经令国人深信不疑的“酸碱体质”、“白藜芦醇”抗衰老、“阿胶补血”等概念都蒙骗国人已久。相关专家建议,消费者通过正常的饮食运动即可保护身体健康,保健品也不能一概而论,相关企业也应遵守道德底线,监管部门也应加强监管。
利用消费者惯性思维 保健品套路深
在“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中写到,三年前内蒙古自治区患有骶尾部恶性生殖细胞瘤的小女孩周洋在经过化疗后,原本体征逐渐稳定,但在权健公司的介入下,小女孩家人放弃化疗,转而让女儿使用这家公司的抗癌产品。数月后小女孩癌症扩散不治身亡。
然而,在周洋奄奄一息之际,她的照片却出现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说她已经在权健公司的帮助下“重获新生”。周洋父亲把这家价值百亿的保健帝国告上法庭,结果却因无法证实侵权信息出自权健官方而败诉。
周洋这样的受害者并非个例,全国维权者甚多。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相关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现了10起与权健公司火疗事故相关的判决。另外,权健公司发家的产品还包括负离子卫生巾与保健鞋垫等产品,早在2014年12月14日,央视就曾曝光称权健公司存在保健品销售乱象。
在央视的曝光报道中,权健公司号称其产品骨正基鞋垫能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这款鞋垫售价1100元。一位经销商称:“头疼放头上,腰疼放腰上,前列腺炎搁裤裆里,突发心脏病可以从脚底拿出来放腋窝,心脏病立马好。”
权健集团不断被指虚假宣传、夸大产品效果、欺骗消费者,还涉嫌传销、非法集资等。
除了权健集团外,还有大量曾经蒙骗消费者的概念,例如“酸碱体质”、“白藜芦醇”的抗衰功效、“阿胶补血”等。
传统中医和现代各类商品广告中,多次出现“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养颜”的介绍。实际上,阿胶为驴皮去毛熬制而成,俗称“水煮驴皮”。经过现代医学分析,阿胶中蛋白质占60%-85%,含七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此外,阿胶中有铁、锌等20余种有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但从营养学上说,阿胶所含的是一种劣质蛋白,多数国家的食品工业仅将其当做添加剂使用。并且,类似的胶原蛋白,猪皮、羊皮或牛皮经过水煮同样可以获得。
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曾在《伤寒论》中提到了阿胶的用法,主要是治疗尿血、便血、崩漏和子宫出血。这也尚未得到现代医学论证。如果只是微量出血,人体会自行造血补充;如果出血量很大,靠阿胶也无法挽救,必须输血救命。
也就是说,各种阿胶广告中说的“补血”是无稽之谈。从西医的角度,阿胶中没有任何能够补血的成分。另外,阿胶质地浓稠,会给肠胃造成较大的负担。尤其是肠胃不好的人吃了阿胶,很容易引发胃胀等不良反应。
尽管阿胶适用的病症极其有限,但也依旧无法降低人们购买阿胶的热情。以国内某著名阿胶品牌为例,2001年,纯阿胶块零售价130元/kg。经过近20次的涨价,到2017年,纯阿胶块售价已超5000元/kg,价格翻了近40倍。
除了“阿胶补血”,“酸碱体质”也曾令大量消费者深信不疑。11月2日,美国“酸碱理论”之父罗伯特·欧阳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并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不过,在中国保健品市场上,“酸碱体质理论”依然大行其道。
北京中医药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告诉中国商报记者,酸碱理论是一种有争议的学术观点,到现在也并没有定论。“教科书上确实讲过人体的酸碱平衡,但这个是指我们人体通过肾脏系统、免疫系统来自行调节。人体能够自发地调整血液的酸碱度,自身的相关功能远远超过吃一些保健品的效果。”他说。
另外他认为,从营养学角度来讲,一日三餐正常饮食,合理地摄入蔬菜、膳食纤维和杂粮就能达到预防某些疾病的效果。在国外,营养学家会推荐保健品,但更多的是针对一些偏食人群,比如血透病人这类特殊人群,他们需要额外补充一些钙质。再比如一些老年人,通过正常饮食无法保证摄入的营养,就会给他们推荐一些复合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保健品是要分类的,不能一概而论。
白藜芦醇也是近些年较为火爆的“保健元素”。红酒的“抗衰老”宣传中,最重要的一个“噱头”就是白藜芦醇。其存在于葡萄、桑葚、花生等食物,以及虎杖、藜芦等药用植物中。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能延长低等生物如酵母、果蝇、蠕虫等寿命。
美国国家老化研究所针对小鼠的动物实验结果认为,白藜芦醇虽能减轻由于衰老带来的高胆固醇及炎症损伤,但不能影响小鼠的生存率和存活时间,不能调节老化的进程。并且,这些实验结果只存在于动物实验之中,科学家也进行了一些人群调查,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为止的证据并没有显示白藜芦醇能够延长人类的寿命。
据测定,红酒中的确含有白藜芦醇,但不同种类的红酒白藜芦醇含量不同,并且都非常低。即便白藜芦醇真能延长人类的寿命,用动物实验剂量换算到人的剂量的话,如果想要延长寿命,每天喝红酒要超过1000杯。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饮用量,更何况,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不能直接外推到人类。
拿什么拯救口碑破败的保健行业?
保健品这一行业经常成为央视“3·15”晚会的重头戏、舆论炮轰的重灾区。然而,保健食品已然成为我国重要的行业类别。2014年,我国营养保健食品行业销售收入达1932.2亿元,同比增长22.34%。2017年,保健食品产业已发展成为生产企业约3000家、产值超过3000亿的重要产业。
保健食品产业一路发展到今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在愈发严格的质量管控监督之下,总体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行业最最受诟病的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虚假广告”“会议传销”“欺骗老年人”等新闻事件频频被媒体曝光。
根据2003年当时卫生部发布的《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保健食品能够申报的功能一共有27种。所有在这27种之外的功能宣称都为虚假宣传。2015年9月1日颁布的新广告法对保健食品广告列出了六项不准的规定;国家食药监总局制定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目前正在征求社会意见过程中。
尽管食品、药品和保健食品在行政上有清晰的划分,但在消费者看来,保健滋补养生产品都是广义上的保健品,部分不具有“蓝帽子”标识的企业正是抓住公众的认知薄弱。
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思想,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虚假广告的进一步传播。“保健食品的广告宣传是监管重点,在屡次整治之后,夸大宣传的现象依然是行业的顽疾。而‘药食同源’的思想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养生文化传统。文化是有惯性的,不是一下子能改变得了的。”上述受访人士认为,与其盲目否定养生传统,不如用市场手段和企业责任来约束,即应该通过良币驱逐劣币方式,让市场份额向优秀的品牌集中,形成行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