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年间,由二线城市率先发起,随后逐渐蔓延到一线和三四线城市,甚至吸引不少县级城市加入的一轮“抢人大战”热潮不退。2019年以来,多地再次出台或者升级人才政策。但随着“抢人大战”的全面开花,一系列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图片:CNSPHOTO提供
“抢人大战”再升级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再次升级人才引进政策降低落户门槛,抢人大战再次爆发。求贤若渴的各个地方从人才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贴、配套保障等方面激励更多人才流入本地。
如深圳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在职人才引进和落户“秒批”工作方案》,在2018年6月实现大学毕业生引进“秒批”的基础上,将“秒批”拓展到在职人才引进、留学回国人员引进、博士后入户及其配偶子女随迁。
又如,江苏省镇江市明确将推进“万名高校毕业生留镇行动”品牌建设,全年引进本科以上人才1.6万名。上月,镇江出台新规,对在当地就业的“双一流”高校和驻镇高校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再分3年给予每人15万元(人民币,下同)、20万元的购房补贴。
此外,各地还通过调整纳税、社保缴纳、购房时间和面积等不同手段,降低落户门槛。南京、大连调整社保缴纳的时间要求;常州取消购房迁入的房屋面积限制,西安购房落户不再受社保年限和购房时间、面积的约束。在大连,税收贡献者达到纳税标准可直接落户,在西安,创业、就业即可落户。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月18日,在2019年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已经超过16个。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城市加入2019年升级版“抢人大战”行列。
事实上,2017年人才新政主要以少数二线城市为主,很难看到一线及三四线以下城市身影。继2018年出台人才新政的城市全面扩大后,2019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不少城市在之前的政策中“尝到甜头”,于是开始加码。今年以来出台或升级人才鼓励政策的地方囊括了从省级到县级的各个地区,可谓全面开花。进入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也开始针对高端人才局部调整引进条件,全国有不同级别的超过100个城市发布了人才政策。特别是二线城市成为力度最大的人才引进城市,西安、南京、合肥等城市政策力度空前。另外,四线县城比如绍兴上虞、昆山、泰安新泰市、滨州惠民县、江北新区等县级城市也出台了人才政策。
瞄着房地产?
人才新政中落户政策的放宽带来人口的增加,对当地房地产市场起到了支撑作用。过去两年全国多个城市房价出现了反弹,其中大部分城市都发布了力度空前的人才引进政策。
对此,中原地产进行了一项统计:过去两年,全国多个城市房价出现了反弹,其中大部分城市都发布了力度空前的人才吸引政策。也就是说,人才政策的确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特别是部分二线城市,房价上涨加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才政策变相的放开了限购等政策。
张大伟对此称,人才政策变相降低了限购门槛,将人才吸引来之后,可能会加剧一些地方供需结构紧张的房地产市场,这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的上涨预期。
张大伟认为,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人才政策均是可以直接落户,变相的直接获得购房资格。部分城市人才引进的门槛过低,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吸引人才,而是为了吸引购房者,对于市场来说,容易引起非理性的判断。地方的人才政策不应该和房地产限购挂钩,对于真正的人才更应该提供直接的居住房源,单纯的将人才推向市场也容易带来房地产市场的不稳定。
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智新也对部分城市人才政策持怀疑态度。张智新对媒体称:“我个人认为很多政策是治标不治本,我不太看好。这是在没有疏通人才流动的大政策背景之下修修补补,但这些方式很难真正吸引人才并且留住人才。”
产业发展是引才关键
一定程度上,吸引人才政策搅动着房地产市场,“抢人大战”如何才能不变味?
中国指数研究院认为,产业发展是引才关键。吸引人才不仅需要户籍政策,更需要当地产业的支撑,为人才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同时还需加强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的建设,才能让人才真正留下来。
从短期来看,各地引才方式聚焦于“送房送钱送户口”,长期来看,仍要考虑如何留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李震曾在国家发改委“215经济茶座”上就人才引进表示,“学生,包括高端人才,通过户口、购房补贴来了,如果没有后面相关产业组合,引进的人才可能很快会流入其他城市。”李震认为,引才只是手段,不是终点。人才最看中的首先是发展机会,其次是城市环境,然后才是房子和钱。人才最终能否留住,关键看是否具有适宜其发展的环境和土壤,能否建立适合人才长期发展的良好生态,有效形成“人才黏性”。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曹正汉表示,城市之间抢人是一个长期趋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城市本身的发展都非常重要。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在抢人本身,而在于消除城市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在人口流动上的政策障碍,朝着人口自由流动、自由迁徙的方向发展。曹正汉建议,市政府的作用应是配合企业和用人单位,制订有利于各种人才流入的政策,消除所有的政策障碍。
(综合自:澎湃新闻、券商中国、中国新闻网、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