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传媒网兰州5月22日据中新网电 (徐雪 崔琳)在兰州街头,时常可以看到一群人拿着手机在拍照,可他们拍和却不是风景,而是影响城市容貌的“脏乱差”。
这些身着便衣的数字城管监督员许多是“50后”、“60后”,他们每天至少徒步20公里进行沿街巡视。“哪儿的井盖没了,哪儿的垃圾箱满了,哪儿的道路堵了,哪儿有占道经营了……”都会被他们第一时间拍照取证、上报、以寻求解决。
他们担任着城市管理中的千里眼、顺风耳,他们每天需要在几百米的街道上来回“走上”几十次,为那些看似不大的事儿忙碌着……除了要忍受烈日、寒冷外,他们还要时不时地忍受一些游商、小贩的误解,被认为是在故意“找茬”,甚至还会挨打。
兰州城关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工作人员魏琼介绍,数字监督员每天负责在各自的“万米单元网格”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后便通过“城管通”上报到监督大厅,监督大厅再将案件移交指挥大厅,再由指挥大厅分派给相关的管理部门,结案后由监督员到现场再进行核查。
负责酒泉路片区的数字监督员刘天德说,为了维护好自己片区的整洁与安全,在岗时间内双脚基本上是不停的,并且双眼要时刻盯好,以免漏掉一些“大问题”。
“盯得紧了,一些‘隐藏’的问题也就很容易被发现,比如仅本月19日自己就上报了51个问题。”刘天德说。
面对工作中遇到的误解,刘天德仍以轻松的语气说:“我们这些人属于下岗再就业,所以格外珍惜政府给的工作机会,遇到一些误解我们也会尽量解释清楚。
据悉,针对城市容貌监督员遭误解的情况,数管中心也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给监督员佩戴纽扣摄像机、采用车载摄像机取证等。
刘天德还称,除了“找茬”,监督员们还会帮助残疾人乘车、提醒行人防小偷、将财物捡还失主等,这些已成为他们工作中的习惯。
在监督员陈莉敏看来,兰州的市容市貌已经在近6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的“牛皮癣”、“乱扔垃圾”等现象已有所减少,而这些变化也是对美化城市容貌的他们的另一种肯定。(完)